印度从业者“抱团来华”:低薪抢岗+规则摩擦,是红利还是挑战?
2025年的深圳南山、上海张江,越来越多印度面孔出现在写字楼与地铁里。他们带着“低薪+肯加班”的标签,成为不少企业的“成本优选”,却也引发了职场竞争与公共礼仪的双重碰撞,这场跨文化的职场浪潮,正悄然改写着行业生态。
2025年的深圳南山、上海张江,越来越多印度面孔出现在写字楼与地铁里。他们带着“低薪+肯加班”的标签,成为不少企业的“成本优选”,却也引发了职场竞争与公共礼仪的双重碰撞,这场跨文化的职场浪潮,正悄然改写着行业生态。
她们穿越时空的“牵手”,瞬间击中了当代年轻人的内心。网友们纷纷在评论区@自己的闺蜜:“想和你一起去拍!”
杭州一家外资企业的人力资源负责人近来颇感纠结:2025年收到的印度籍求职者简历数量较去年翻倍,他们的期望薪资平均比本地求职者低15%至20%,更让管理层青睐的是,这些求职者对加班安排极少提出异议,会议中也总能快速响应指令。
大自然需要一批人去理解生物需求、关心其处境、帮助其生存,ta们将为这个地球的生态改善,带去更多的可能。
“月薪3000,单休还要加班到晚上8点,但我不敢辞。”这是听障人士小林在残疾人就业调研中的真实表述。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2024年发布的《残疾人就业状况年度报告》中,这样的无奈并非个例——全国3152万残疾人就业者中,集中就业人员平均月薪3260元,仅为全国城镇